人才自主培养与其说是一种特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高校如何找准定位、整合资源、优化治理,不拘一格而不逾矩地构建有利于人才自主培养的教育生态,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事求是地深入探索。
世界格局之变、时代趋势之变、教育改革之变共同催生了高等教育领域加快人才自主培养的强大动力和迫切需求。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立足中国、立足当下,也更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极具活力与创新动能的“试验田”,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互学互鉴,推动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相对灵活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凭借后发优势轻装上阵,为打造适应时代、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带来了全新教育方案,对进一步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创新模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深远。
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不少院校已积累形成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的成熟经验与成功路径。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简称“交大密西根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领域的先行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育人理念和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它们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融合多元教育理念,形成了多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本文将以这三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期以来的探索为例,分析其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实践与启示。
融合共生,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自主培养实践
随着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改革探索不断深入,规范化进程快速推进,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质量建设成效显著,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进一步增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深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与人才自主培养的关联机理,是推动两者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融合素养教育,重视人格养成。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格局的未来领军人物为宗旨,提出以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养体系、综合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统为核心要素的“五星育人模式”教育理念,认为素养是由知识和能力内化升华形成的内核,包含对学生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与正向引导。
昆山杜克大学秉持通识博雅教育特色体系,强调教育广度、自由探索和深度钻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培养学识渊博且具有本民族之根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回归育人初心,将高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深入融合到对全面自由的 “人”的培养之中。
获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楷模”并曾获国际教育最高荣誉奖之一“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的交大密西根学院探索打造“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素养和软实力教育全面融入第一课堂,多角度厚植学生诚信意识,让“要做工程师先做人”成为每个学生铭记的道德准则,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在中国的土壤里培养出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领袖型创新人才。
二是融合专业教育,聚焦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的设置非刻意为之,而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自然发展形成。在这一理念下,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创新融合,并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学科交叉模式。
西交利物浦大学产业家学院在启动初期便成立了工业软件生态研究中心、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生态管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用以探索学科交叉。2023 年,该校还开设了数据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型)两个交叉学科。
昆山杜克大学打破传统的院系设置模式,构建文理兼容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专业设计均采用双结构模式,在覆盖广义跨学科核心内容的同时,聚焦专业深度知识、技术和方法。教学强调知识共享、集成与深入学习,以及灵活安排,注重系统培养跨学科方法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交大密西根学院开展“工程+工程”“工程+科学”“工程+经管”的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跨学科辅修专业,并相继设立了智能互联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仿真与计算材料研究中心、光学与光电子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三是融合科研教育,鼓励协同创新。通过将科研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和机制,中外合作办学走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人才培养之路,深入塑造学生批判思维、创造行为和终身学习能力。西交利物浦大学致力于重塑教育,提出研究导向型教育,其内涵包括老师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学生的研究导向型学习、工作人员的研究导向型工作。以问题和现象为指引,学校各学院设置商务拓展中心,积极寻找真实的产业创新项目,为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包括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和顶石项目,旨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支撑体系。
昆山杜克大学将本科生科研与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每年暑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与科研工作者合作或独立开展研究,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学校要求学生以国际上前沿的“标志性成果”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从大三开始引导学生探索对个人、社会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目标地整合所学知识与技能,从跨学科视角寻求创新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以学术兴趣为驱动的自我成长。
交大密西根学院将科研项目融入本科生学习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由教师构成的创新委员会,以及在该委员会督导下由学生运作的创新实验室。两个机构协同工作,共同为学生发掘和提高创新机会与项目。
四是融合产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促进大学、产业与社会的融合共生。学校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西浦慧湖药学院,链接学术界、医疗服务业、产业界与社会,在将产业界的前沿课题和资源引入大学的同时,也整合了大学的学术和科研实力,为药企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从而有力支持了苏州打造“中国药谷”的战略目标。此外,西交利物浦大学还与太仓市政府共同创建了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突破传统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供应链、物联网、芯片、文化科技等前沿领域,设立了7个具有行业背景的产业学院,进一步打破教育与行业间的壁垒,以融合式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行业精英,将人才培养充分融入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之中。
对构建人才自主培养生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