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没有血缘的家庭,情浓于水

导读:

没有血缘的家庭,情浓于水

没有血缘的家庭,情浓于水


没有血缘的家庭,情浓于水



  

本报记者 刘 阳
  ↖“新和家园6号”单元房内,墙上贴满了收养家庭寄来的照片。
  ↖“新和家园6号”一家人最新拍摄的全家福。
  52岁的韩会芳是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村民,11月17日上午,她在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新和家园6号”的单元房里,熟练地淘米、切菜、备肉,为4个孩子准备着一顿丰盛的午餐。
  这个家庭组合与普通家庭一样,有“父母兄妹”,有欢声笑语;与普通家庭却又有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孩子是孤残儿童。
  2004年8月18日,济南市首个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在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成立,韩会芳成为首批“爱心妈妈”。2011年5月23日,随着基地搬迁,韩会芳与丈夫刘淑玉一起,搬到距家66公里的济南市儿童福利院,继续维持着寄养家庭的完整。
  距离儿童福利院不远处的柳埠镇突泉村,更多的家庭像韩会芳一样,接纳了60多名孤残儿童,和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起抚养。
  今年12月1日,民政部将正式实施《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家庭寄养制度将进一步完善,韩会芳们将会有更多的现实依靠。
结 缘
  “看着这些孩子就揪心,他们需要一个家庭。”
  一米六左右的身高,短发,圆圆脸,墨绿色毛衣外面套着一件棉坎肩。17日10点,韩会芳在“新和家园6号”的厨房里,把小米淘好放到锅里,“一会儿孩子们都回来了,要赶紧预备饭。”她说话平缓淡定,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10年前,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的前身)在纸坊村建起了家庭寄养基地,让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走进家庭,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如今,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除了在新址延续了家庭寄养模式外,还在院内开设了类似家庭模式的“新和家园”、“京石儿童康复之家”和集中养育等3种抚养模式,600多名孤残儿童在此成长,院内在教育、康复等方面给孤残儿童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当时,“想着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纸坊村村民韩会芳与其他22户家庭一样,经过3个月的试寄养,接收了43名患有脑瘫的孤残儿童。
  她挺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看着这些孩子就揪心,他们需要一个家庭。”同时,她也忘不了第一次面对孩子进家门时的忐忑:“我能带好他们吗?”
  2岁的圆圆(化名)和3岁的惠惠(化名)患有脑瘫,刚来韩会芳家时,“头抬不起来,全身很软”,偶尔从口中蹦出的话也只是一两个字。为了照顾好孩子,韩会芳和刘淑玉没少操心:孩子大小便失禁,两口子经常在夜里起床给孩子换尿不湿;由于消化不良,每天早上7点,“母亲”将鸡蛋捣碎掺进流食,“父亲”一口一口地把饭送到孩子口中,看着吃完才放心地去上班。虽无血缘关系,两口子对孩子们视如己出。
  “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仔细。”边说着往事,韩会芳边做着菜。午餐是芹菜炒虾仁和芸豆炖丸子、炸带鱼和土豆片炒肉。
离 别
  “那场面就跟姑娘嫁人似的,原本10分钟就都能上了车,半个小时都没走成。”
  2011年5月,总投资1.54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在历城区柳埠镇建成。为了便于管理,同时让孤残儿童享受到更好的设施和师资,儿童福利院把纸坊村的家庭寄养基地迁至周边的突泉村。
  “当时知道要和孩子们分开时,‘家长’们都舍不得,孩子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我们都跟亲骨肉一样看待。”时至今日,当年离别的一幕仍然历历在目:2011年5月23日,接孩子的大巴车来到纸坊村,“那场面就跟姑娘嫁人似的,原本10分钟就都能上了车,半个小时都没走成”。
  原本以为以后很少有机会与孩子们重逢了,但福利院随后的一个通知,又让韩会芳燃起了希望:纸坊村的“爱心家庭”可以来院里从事养育工作。当时,韩会芳自己也有一双儿女,大的21岁,小的14岁,刚初中毕业,“没想到他们也支持,觉得院里的孩子们需要帮助,我就下了决心跟着基地一起迁过去,找了村主任好几次,生怕报不上名。”
  而“一开始并不赞同”的刘淑玉,也慢慢接受了妻子的决定,“孩子们怪可怜的,应该有个完整的家”。两口子把家里五六亩耕地,托付给韩会芳的姐姐,在经过面试、笔试等一系列测试后,夫妻两人在儿童福利院内的“新和家园6号”重新安家,而刘淑玉也在院内的食堂找了份工作。
  新和家园项目顾问杨蕾介绍,院里同美国半边天基金会联合成立“新和家园”,通过招募社会“爱心父母”,以10个家庭为单元,在儿童福利院内居住,孩子白天和下午在院里上课及康复训练,其余时间与“父母”在一起。
  此时,韩会芳抬头看了一眼时间,“11点了,我得赶紧去康复班接孩子去了”。她把炒好的饭菜摆在饭桌上,套上一件浅蓝色外套后走出了家门。
接 力
  30多户家庭爱心接力,组成了新的寄养家庭,60余名孤残儿童在此处安家。
  韩会芳出门的同时,8岁的福如雨和10岁的福康旭,已经被“妈妈”徐如芳从康复班里接回距儿童福利院步行七八分钟的突泉村的家里。
  2011年11月30日,家庭寄养基地迁址后第6个月,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福如雨和聋哑儿童福康旭来到突泉村,寄养在徐如芳和王中华家中。白天,“妈妈”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起居,接送孩子到儿童福利院进行康复;“爸爸”早上7点到建筑工地工作,下午回家后,时常带回小礼物。
  有时候夜里也睡不成个安稳觉。福康旭到来之前,由于刚刚做完巨结肠手术,经常性地大小便失禁,一晚上要跑好几次厕所,这时候,在徐如芳眼里是个“少说多做的实在人”的丈夫王中华,会拿着蘸上温水的纱布,耐心地给旭旭做清洁。
  与这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同样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福康珍,以及先天性发育迟缓的福奥山,作为第三批寄养儿童,于2012年3月13日,来到离徐如芳一家几步远处的潘洪燕家中。
  6岁的福奥山,看上去只有三四岁儿童的相貌,来到家庭后,他和福康珍一起,迅速与潘洪燕的一双儿女结成了好兄妹。四个孩子常坐在一起看电视,分享着在学校里的趣闻。大人们从未见过他们争宠,相互之间,孩子们亲昵地以“弟”“妹”相称。
  在这个以古名泉命名的村庄里,30多户家庭接过了“韩会芳”们的爱心接力,组成了新的寄养家庭,60余名孤残儿童在此处安家。眷 恋“这是我的家!我哪都不去!”
  福康珍刚进入家庭时,对周围的事
  物很麻木,总是低着头,在院里上康复
  班时,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跟
  她说话也没有什么互动,就是呆呆
  地看着你”。“母亲”潘洪燕心想,可能是被遗弃的经历给孩子带来了阴影。
  而如今,度过两年半的寄养生活后,福康珍的变化让大家欣喜:性格活泼、开朗,在家看电视时,会随时跟着里面的节奏扭起来;看到记者到来,她会用“HI”给记者打招呼,还递上了一块旺旺雪饼。用潘洪燕的话说,现在“满屋子都是她”。福奥山也从刚来时只有18斤的小不点,增长到现在的30斤。与此相对应的是,潘洪燕的体重轻了10斤。
  长期以来,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一直承担着儿童收养工作,目前院内有近600名孤残儿童,其中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占大多数。由于体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他们会在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上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迟缓。“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能早期干预,未来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业务科科长张咸恩说道。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些孩子们从刚来时的担惊受怕,到重新变成一个正常、快乐的孩子的过程,这对于寄养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建立家庭寄养模式的目的所在。”
  多年的悉心养育,慢慢让这些孤残儿童有了家的概念。一次,邻居来家里串门,淘气的福如雨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打翻,邻居假装生气:“这么调皮我可把你带走了。”
  “这是我的家!我哪都不去!”福如雨一字一顿地说。
  徐如芳能想到的最让她难忘的情景,是与福康旭的一次短暂“分离”:2012年夏天,福康旭随着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与几个国外志愿者家庭一起到威海参
  加夏令营。没搞清楚状况的徐如芳以为
  孩子要被收养了,“心里可不得劲儿了,一吃饭就掉泪,每天觉也睡不好”。
幸 福
  “你的审核通过了,可以来院里当‘爱心妈妈’了。”
  17日11点左右,“新和家园6号”的客厅里飘出阵阵饭香,此时,韩会芳已经从康复班里把几个孩子接了回来。
  6岁的欣欣头顶着“妈妈”给扎的小辫,调皮地流流忽闪着长长的眼睫毛,一旁的大宇宇和小宇宇各自套上黄色和粉色的肚兜,把小板凳搬到饭桌旁。叽叽喳喳一阵吵闹后,几个孩子才乖乖地坐下来,开始享用“妈妈”做好的四菜一汤。
  在这个约130平方米的房子里,先后有19个孩子在此成长生活,他们的成长故事,都定格在韩会芳按期记下的一本成长记录里。
  “家里新换了涂鸦区,流流立刻拿起笔在上面画了太阳公公和鱼。家里有人来,流流拉着人家的手指着他画的鱼对人家说,这是年年有‘鱼’。客人夸流流真聪明,京京不干了,抓住客人的手说,我还认识动物呢……”
  “志流和慧欣非常讨人喜欢,不一会就和来参观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玩在一起,平谦自己很神气地领着他们一起跑到木马前,自己抬腿做到上面,双手抓住扶手,身体向前一趴,随着木马前后摇摆,平谦很是得意地冲着我们笑了起来……”
  “晚饭过后,我们全家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楼下的沙池玩耍,看到沙子的欣欣、京京和流流三个‘小捣蛋鬼’,像小兔子一样蹦进了沙池,开始享受快乐的时光。”
  韩会芳的卧室里,放着一张粉色相框裱起来的合影。这是她和丈夫来到“新和家园6号”后拍的第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一个孩子正虎头虎脑地笑着,一个孩子正瞪着大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父母”怀里各自搂着一个孩子,委屈地直视着镜头。照片里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或是患有疾病、或是打拐儿童、都被亲生父母遗弃;但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当中,有的从婴儿长成了伶牙俐齿的小女孩,有的被外国家庭收养,享受着正常、快乐的童年。
  时至今日,韩会芳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来新和家园时的情景。2011年5月的一个上午,韩会芳接到了期盼已久的电话,“你的审核通过了,可以来院里当‘爱心妈妈’了”。放下电话后,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她和丈夫简单地收拾了一下,锁上家门,打车来到66公里外的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两口子吃过午饭后,在院内一棵树前,摄影师给他们拍下了来院后的第一张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