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海南自由港建设也正式拉开序幕!媒体多有报道,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是“免税”和“购物天堂”。如:详解海南自贸港:全岛零关税成购物天堂,税率比肩香港新加坡。再如:海南真的能取代香港成为中国最大的购物天堂吗?
一、“大海南梦”,志在四海
1、“购物天堂”格局太小
按上述说法,在“购物”的定位下还锚定了香港、新加坡这两个城市作为参照系。难道,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香港自贸港30多倍的偌大的海南省自贸港,只是为“购物”而生的“购物港”吗?
惟就“购物说”,海南的活力仍在于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进一步提升旅游特质,同时重点打造购物、消费天堂,吸引内需纷至踏来。
若此定位和格局,只需要在海南某地划出一块地块即可,当然更可以利用现有的三亚、海口或其他城市进行打造,根本没必要全省总动员,进行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难道,购物说并非海南的真实想法和追求?背后隐藏着什么大格局在蓄势待发?
2、海南梦,取代岛邻
海南设立特区已非首次。
上溯至1988年建省,即欲建“特区之特区”,并以台南高雄为模板,设若日后取而代之。但政策不确定和法治不完善导致“洋浦风波”,首秀熄火。1992年伊始,投机炒地皮风起,至9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叠加其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二波秀黯然落幕。
其后多年虽屡有发力保税港区类建设,但建树平平,直到今天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被戏称“东北省”,及其下房地产和旅游业的独树一帜。
看来,对内要淡化文旅概念挟持下的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上多元发展;对外要环伺岛邻四周,寻找可替代之机,将“大海南梦”做成“大南海梦”。
二、后港时代的备选窗口
后港时代已然来临,其国际第三金融港的巨大历史遗产必引群雄纷争,以周边诸城为烈。《新京报》6月5日文章提出:中国最大自贸港横空出世,海南的意义不同于香港。
在这个特殊而敏感的历史节点,拿海南与香港进行比较有其用意,换言之,明言之,其使命就是做为首选替身,用来填补后港时代的真空!至于何时正式宣布“取而代之”,要视未来情况而定。其实低调务实更好,没必要像“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那样逞口舌之快。
海南是中国南端要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隆重登场的海南自贸港除延续普遍意义上的经济区概念外,在国内、国际政经环境并非友好之际,不论对内、对外皆要当仁不让、而且是别无选择地担负更重要的政治、经济“新动能”的重任,与同边一众城市全力分食后港余羹。
以海南为中心环视下来,可引出香港、新加坡、高雄三个“非我族类”,向东还有中国改革的成功模板:深圳,加上海南(或其某地)自己,已是“五子争春”局面。如果再考虑到越南城市近年来的强势竞争,其实海南面临的压力并不算小,未来极可能是平分秋色。
三、从“自贸港”到“自由港”
要说深圳曾经是城市郊区的小渔村,因为抱着香港的大腿发展起来了,海南岛则更像边远荒岛的大渔场,去抱谁的大腿呢?可以说,前几次试水失败,不如说是因为无大腿可抱。
这一次为什么要打造海南,而不是深圳,或其它?或许,成功的深圳在创新理念和发展空间各方面已经受限,不如白纸好画画吧? 其它城市,则无雄视诸南的地位特征和优势。
黄奇帆强调“香港的地位不可替代”,其实无非指“香港不可复制”。同时,因深圳与香港的特殊地理关系,深圳其实也不可复制。所以海南就是海南,只能做自己。这就是白纸。
随着去中国化浪潮兴起,去世界化也同步呼应。要成就未来“中国之窗”,仍需视角放大,明白中国经济的未来同样在于融入世界经贸体系的道理,方可科学定位海南未来。
据说在《方案》中,“自由”出现了155次,起码从态度上看是诚恳的。若此,落实时是否能以“自由”为引领,在上位逻辑为商品、服务、资金、信息、人员等市场要素提供可资依托和信赖的法治环境,增强市场安全感,当是让人“留下来”的保证。皮之既在,毛可附也,其下位逻辑,才是坊间种种“封关”、“自由”、“免签入境”、“零关税”等政策性优惠的次级安排。一言蔽之,来去自由,财随人动,而不是动辄“别让***跑了”。
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将《方案》概括为“6+1+4”,称是“制度设计”。其中“4”之“二是着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三是建立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营造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法治环境”,算是其中亮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不可摧靠地基。曾以房地产兴省的海南,更应懂得这个道理。打造法治、自由和诚信的营商环境,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实现自由经济,从“自贸港”到“自由港”,应是海南努力的正确方向和成功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