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金薇薇)“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已跻身准一线城市的杭州,如何满足城乡老百姓对教育的新需求?2017年,杭州教育用10组数据交上了一份最美答卷。
1次
20件改革事项“最多跑一次”
今年8月1日起,六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入学、转学等取消房产证明。“这是为了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实处。”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章潘彪介绍,杭州市六城区入学排序遵循“一表、二表、三表”等顺序,过去要求家长提供自己的房产情况,现在教育局和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信息共享,家长就能少跑这一趟。
目前,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市教育局公布了20项“最多跑一次”事项。从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到全部事项均实现“最多跑一次”,只用了大半年。
为何改革如此顺利?因为局长沈建平不仅担任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还在市、区教育局办事窗口开展了“一把手办事体验”活动。这样的重视,使得改革中所有的难点、痛点、堵点都被及时“拎出来”,进行有效地交流、研究和解决。
以此为契机,杭州市教育局大力推进便民服务改革。如自2017年7月1日起,杭州市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公办普通高中学费和住宿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住宿费等,可以通过移动APP、银联、支付宝等多种方式快捷支付。
杭州市教育局还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同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等多家单位实现数据共享,完成教师资格证、高中毕业证书、学籍信息等约180万条数据的归集。数据共享后,六城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条件核查、转学、初升高资格审核等事项中,不再需要个人提供社保证明。
14天
全国学生运动会办出精彩
9月3日,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杭州开幕。开幕式上,来自杭州市7所中小学校的近700名篮球小将、排球少年、足球小子,表演了球技秀《薪火相传》。
赛场内外,作为东道主,杭州市教育局认真组织承担比赛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第四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杭州市源清中学、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杭师大附属仓前实验中学等“市属八校”,为此次运动盛会贡献力量。
被誉为历届学生运动会最好的田径场——杭师大体育场;拥有中超水准的足球场、提供星级运动员宿舍的学军中学赛场……在这些一流赛场背后,是杭州市市区两级财政超过5000万元的投入,对相关学校进行场馆改建和设施设备更新。通过承办此次大赛,学校体育场及周边辅助用房面貌焕然一新,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留下宝贵财富。
杭州市教育局向全市100万中小学生布置一份特殊的“菜单式”体育暑假作业,倡导中小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身体素质;余杭区教育局分批次组织4所中小学校4260名学生,到杭师大仓前校区观看运动会田径比赛,杭四中、浙大附中、学军中学、源清中学、绿城育华学校等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通过调整上课时间等方式,让每一位在校学生至少一次亲临现场观摩比赛等等。
750对 海外姐妹学校彰显“国际范”
品龙井茶、写毛笔字、演英语剧……在采荷二小,这张拓展性课程表被称为中国风和国际范的完美“混搭”。该校还设立异域文化节,搭建“国际贸易街”、“世界美食城”,构建“走读世界”系列课程……在杭州,像这样有“国际范”的学校数不胜数。
今年暑假,长江实验小学学生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游学12天,进行全方位的体验。通过“百校结对”项目、教师海外研修、“校校有外教”工程等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已是杭州教育国际化的特色。
截至2017年初,全市共有60所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建设学校和80个首批杭州市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立项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市中小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校结对总数超过750对,有海外结对学校的中小学校占比超过40%。2017年,市教育局全年组织9个研修团共225名教师赴海外师训基地进行研修,还选派了67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海外培训。
同时,杭州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国际文化交融中不断丰富:加入亚洲协会全球城市教育网络;市属学校“校校有外教”全面实现;承办G20全球精英中学组织校长峰会、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
杭州还不断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全市现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所,2017年新申办3所;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杭州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面向境外学生开放;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杭州市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实施“留学杭州”计划,鼓励市属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
13年 从“名校集团化”到“新集团化名校”
近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未来峰会上,来自成都市教育专家表示:“杭州的经验,给成都的名校集团化起步带来了巨大帮助。”
13年来,配合城市升级转型、逐步探索,杭州从“名校+”的1.0模式起步,到现在打破县域界限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真正把名校办到百姓家门口,并实现了三个转型升级。
从单向帮扶到共建共享,在政府牵头下,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学校)、杭二中萧山分校(钱江学校)在余杭、萧山拔地而起;在桐庐、建德、淳安等地,市属高中名校出“市”入“县”;五个主城区教育局与大江东五个乡镇(街道)分别签订协议,“一区带一镇”,覆盖大江东所有中小学幼儿园。
从支教结对到师资共享,市教育局、市编委办牵头教师“跨层级转编”,协调桐庐、建德、淳安三地跨层级划转部分教师编制到五所市直属优质高中,名校教师到县(市)学校开展浸润式带班教学。同时,架构起在线学习平台与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域。
从“考核导向”到“指数导向”。杭州市教育局借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逐步推进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学校家长满意度指数和年度区等区域教育发展关键指数的发布。通过“指数”,把握新名校集团化的推进进程与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