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周旭亮:用法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导读:

——胜诉共赢:以个案促法治,以促法治让世界更美好

2020年7月18日18:50,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

——胜诉共赢:以个案促法治,以促法治让世界更美好

2020年7月18日18:50,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知名栏目《法律讲堂》的新一期节目如期播出。广大观众的老朋友、栏目主讲人、有“金牌”律师美誉的知名青年律师周旭亮如约出现在屏幕上。他不疾不徐、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个《为父嫁给不爱的人》的法律案件,并以一如既往的客观分析、生动讲解,将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普及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我是《法律讲堂》的忠实观众,看过多期周律师讲的案件,明白了很多以前看报纸时几乎读不懂的法律条文的作用,获得了不少法律知识,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打开《法律讲堂》节目的网络互动平台,类似的观众评价还有很多,而这些观众反馈,正是周旭亮在百忙的办案工作中,仍常年坚持参加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律师来了》、《今日说法》、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法治进行时》《律师门诊室》《谁在说》、《生活广角》等各大卫视知名法律节目录制的原因。

周旭亮工作极为勤奋,现在需要管理数百人的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还常年在办案的一线,每年参与办理、监督指导办案上百起,最多时一年参与庭审200次以上。每年参与电视公益普法超过100期,他还会挤时间参加全国多座高校的法律公开讲座,利用休息时间撰写普法书籍。

但周旭亮乐在其中,感觉激情四射。“我希望把法律的社会性扩大,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法律,遇到难解的事情时,首先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而不是诉诸极端手段、甚至暴力。”周旭亮说,当法律融入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信仰,现代社会必将实现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共赢,而推动这一进程的人或机构,必将为历史所铭记,“这就是我的事业目标,也是我认为的人生最大意义。”


周旭亮:用法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上篇:律界翘楚 胜诉共赢

身为80后的周旭亮虽然年纪不大,但从2001年上大学学习法律即进入律师行业,至今已拥有足足二十年的法律生涯。截至2020年7月,周旭亮个人所办理的经典成功案例数百件。其监督指导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办理案件超过2500件,累计标的数百亿、涉及企业上千家、当事人数量过万,办案足迹跑遍全国所有省份、上千个市县城市,其所参加录制的普法类电视节目累计覆盖人群10亿+,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律界专家。

回看他的履历,很多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在律师执业第一年就代理了当年闻名全国的清华博士王进文山东潍坊老家拆迁案,他的律界成功之路,可谓始于起点。

“并不是这样的。初入律师行业的人,都会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怎么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而与这个困难紧密相连的,就是怎么建立起律师的职业自信。”周旭亮说,他是用最“笨”的方法迈过这道难关的。

“我写的第一份法律文书是一份上诉状。”上诉状是指诉讼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或变更原审裁判的书状。“在一审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在二审为当事人改变结果,上诉状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周旭亮仔细把一审所有素材总结,找出对上诉有利的信息,再将能找到的相类似案情全面研究、参考,梳理事实法律、证据材料、双方观点,按重要程度做排序,“上诉的期限是15天,我做这些花了近12天。”当他把这份上诉状交给当时的指导老师后,老师很满意,没有加任何修改意见就把原文直接发给了当事人,当事人看后也非常满意。后来,这份上诉状成为整个律所的经典范本。

“我用最多的汗水,战胜了新人不得不面对的‘客户认可’困难,也建立了强大的专业自信。”他实习的第一年,共办理154件案件,写了超过1000份文书,又通过这些工作将法律系部梳理得务必通透,获得了全面的实践认知,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清华博士王进文一案深刻印证了这一道理。

初战告捷,因代理清华博士王进文案斩露锋芒

2010年3月,山东潍坊某区以旧村改造的名义欲进行拆迁。村中一户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王进文的老家。由于王进文对拆迁部门单方确定的补偿安置方式和标准不满意,王进文与拆迁办产生纠纷。

“王进文是我亲哥哥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也因此是我的朋友,朋友有事,当然得义不容辞的帮忙相助。所以我在一开始就了解这个案件,而且这是一个免费代理的案件。”周旭亮说,王进文家的房屋位于城市核心位置,而王进文对安置房位置、型号等诸多信息均有异议,所以王进文想要货币安置去其他地方再买房,本是法律赋予的正当权利。不想双方尚未达成共识时,当地与拆迁工作相关的村委会就把王进文家的老房子偷拆了,身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的王进文得知消息后非常气愤,在网上给当时的潍坊市市长写了一封公开问责信。

一时间,这封信被翻译成二三十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在全球广为流传,一下子成为新闻热点事件。各方记者蜂拥至清华大学宿舍采访王进文,全国各地的求助信雪片似的飞向清华法学院,地方政府的拆迁工作人员也找上门来。“他当时急需律师的帮助,所以我就出手了。”

全权代理王进文案的周旭亮再次践行对待专业踏实认真、不辞劳苦的精神。他悉心捋顺与案件相关的十几个法律程序,从征收、补偿等各方面找到对应的法律制度,前后赴潍坊几十趟收集证据、沟通谈判,共写下法律文书一百多份、律师函就有十几份,“我当时感觉胜券在握。”

但判决直到2012年才判下来。周旭亮说,“因为轰动全国,各方骑虎难下,这个案件后期面临着僵持的困境。当地政府到底有没有错,双方各执一词。”最终,此案经由国务院法制办裁决山东省政府败诉后成功维权,王进文胜诉,结果一出再次轰动全国。网上类似“清华博士扳倒了省政府”的报道再次铺天盖地。

众多媒体评价认为,此案是律师代理征地拆迁维权的胜利,是法律对行政权滥用的胜利。在社会层面,此案为中国征地拆迁维权树立了一面旗帜,给被征地人和被拆迁人在遭遇违法侵害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带去了巨大的信心。作为律界新人的周旭亮也因此案一举成名,有媒体认为此案为“中国拆迁第一案”,甚至给周旭亮冠以“中国第一拆迁律师”的美誉。

但他最看重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作为律师肩负的责任。“我记得特别清楚,2012年6月23号,当天也是端午节,在我的斡旋下,他们双方在收到判决后达成了调解,王进文家得到了满意的拆迁安置。”此外,周旭亮强调,调解书上还有一项律法之外的内容:修复王进文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其实并不是法律工作范畴内的,但我认为特别有必要。”此时,周旭亮已敏锐地意识到,很多案件,并不会止步于法院判决的一刻,“即使法官判完了,原、被告仍互视为仇敌的大有人在,作为一个律师,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我希望法律能实现更完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