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围绕着篮球比赛的事,掀起了一股讨论“国家利益”的热潮。
有人认为:国家利益绝对不能放弃,而为国效力应该是无条件的。
听起来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好威风、好杀气。
然而,只消把眼光放广一点、远一点,就会对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产生疑问。
亚运会的成绩算不算是“国家利益”?
从篮协处理王治郅一事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认为亚运会的男篮金牌是很重大的“国家利益”,值得用三个人在NBA的前景去换,而且尽遣伤痕累累、早就想退役的老将们去争夺。
但体育总局对亚运会的态度是“亚运是中考,奥运是大考”,明确提出“亚运练兵”的口号。袁伟民在赛前即提出“亚运大练兵,着眼2004和2008奥运”,李富荣赛前谈到这次派出的年轻选手多时说“必须让这些年轻人到大赛上去锻炼,即使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在赛后的总结中又提到“争夺亚运会金牌第一不是目的,而是为2004年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全面练兵、练兵到位。”(参见亚运会期间的《中国体育报》)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派出的684名运动员中只有104人参加过奥运会,而且平均年龄较轻,比赛经验不丰,不代表中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由于亚运只是“练兵”,所以有些好手没有参赛,有些人尽管去了,却没有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虽然中国代表队最终拿了150枚金牌,但如果全力以赴的话,完全应该可以再多拿十几二十块的。
中国男排在2001年亚锦赛时弃当打之年的选手不用,而以年轻人参赛,连奖牌都没拿到,2002年亚运会时让国家队主力去打无望进前八的世界大赛,用乌合之众打亚运,又连奖牌都没拿到。如果两次比赛均以最强阵容出战,虽然夺金希望不大,但奖牌总还是有的。“打不过就逃”总不能算是有“职业道德”。男排为了争取进奥运(即使冲进去了也就拿个第十名左右吧)而放弃亚洲比赛奖牌的争夺是不是损害“国家利益”?也许这又只是男排的“自作主张”?
如果一个运动员不参赛使得一块亚运金牌由“稳拿”变为“很有可能拿”便该被打入冷宫,那么“亚运练兵”的口号使中国代表队损失几十枚金牌又该怎么算?体育总局的领导们是不是该被扔到南极给企鹅看窝去?他们为什么不道歉?
篮协对待亚运会的态度与体育总局所提出的口号相矛盾。如果篮协是在维护“国家利益”,那么体育总局呢?
但是两者在维护“领导的权威”方面却是一致的。
即使中国派出全部强手去参加亚运会,仍然有关于“国家利益”的疑问。
如果亚运男篮金牌算“国家利益”,那么马拉松金牌算不算“国家利益”?百米呢?卡巴迪呢?
亚运会共设了约四百枚金牌。中国队即使全力以赴,也只在大约二百个项目上有夺金希望。剩下的近二百块金牌算不算“国家利益”?为什么由“稳拿金牌”变为“很有可能拿金牌”便是不可饶恕的过错,而“毫无夺金希望”却可以安然无恙?是训练水平不高、是投入不足、还是重视不够?为什么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还会训练水平不高、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算不算“国家利益”?
2001年的北京大运会上,中国让专业运动员们挂上各个高校的招牌,尽遣好手出战,同时又高悬赏金,最终夺得一百二十枚金牌,极其风光。如果说大运会的成绩不算“国家利益”,那么这些行为不仅没有堂皇的理由,而且纯属浪费国家财产,压根儿就不应该由国家出钱派选手去,哪个大学生想去就自己掏钱得了。甚至自己掏钱参赛也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国家有那么多事需要人去效力,那些家伙居然只顾自己去出风头!
但是,如果大运会的成绩算“国家利益”,那又有新的问题产生。
在以往的几次大运会上,中国并没有派出全部最好的适龄专业选手参赛,所以每次比赛得到的金牌只在二十枚左右。93年大运会,中国派出国家男篮主力参赛,获得第三名,2001年大运会,中国男篮又以主力参赛,获得第二名。但1995年大运会时,则只派出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年轻选手,惨败,1999年时,干脆派出一个大学的校队去比赛,当然球衣上仍然印着“中国”字样,再惨败,(1997年的情况忘了),当其它国家的队伍看到中国队时,想来不会有什么敬意,也许把如此弱不禁风的球队看作时一块熟透了的大牛排吧,(严正声明:本贴主题为体育,谢绝讨论牛排的生熟度与各国饮食习惯的问题)。
今年又有大运会了,领导们准备派什么样的选手参赛呢?男篮似乎又是由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年轻选手去玩。如果大运会的成绩算“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又不可放弃,那么巴特尔和姚明等都应该参赛,2001年时王治郅就是打过NBA之后又参加大运会的。现在程万琦是国际篮联主席,信兰成是亚篮联主席,既然中国能在承办了2001的亚锦赛而且队员跟对手打了架的情况下仍能抢到今年亚锦赛的主办权,那他们只要稍稍为国效点力,让亚锦赛的举办时间与大运会的赛事错开自是轻而易举。
由于国家体委(体育总局)在多次大运会时决定不派中国最好的选手参赛,导致中国共损失了数以百计的大运会金牌,数以千计的大运会奖牌/名次。如果大运会的成绩算“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又不可放弃,那中国体育的大领导们无疑个个_该万_,直应千_万_,哪有资格_高_扬地批评别人?
世界锦标赛的成绩算不算“国家利益”?
在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象棋锦标赛上,中国从来不以最强阵容出战,也因此损失了若干“世界冠军”称号。乒乓球项目上,中国提出“增大乒乓球的直径”来增加回合数,减弱了中国队的优势。这些“国家利益”都该怎么算?
青年比赛的成绩算不算“国家利益”?
国内的青年赛事中常有虚报年龄、以大打小的情况。而中国在参加国际青年比赛时,却经常不以适龄最强阵容出战,并多次因此而失利,如2000年男篮亚青赛时未进决赛,失去进军2001年男篮世青赛的资格,2003年男排亚青赛仅获第四,失去进军男排世青赛的资格。在男篮世青赛上,不以适龄最强阵容出战的中国队时常被别的队扁得惨不忍睹,不止一次全场比赛只拿三十几分,1997年对波多黎各队时打出47:126这种耻辱的比分。今年的男篮世青赛中国队又不准备以适龄最强阵容出战,也没有派出除国家队以外的适龄最强阵容,又让一个在地方队当了四五年教练不仅连一个新人都没有培养出来,而且把亚军队带到降级区的家伙来担任主教练。
税收是国家利益,但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减免税收。是政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吗?
“国家利益”本身仍包含了主要与次要、长期与短期等互相矛盾的内容,不可能全面兼顾,必然有所取舍,所以,总有一些“国家利益”必须放弃。
体育,或者单说竞技体育,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有多重要?有多大价值?
苏联、东德的竞技体育强不强?现在怎样?
苏联、前南斯拉夫的篮球、排球、手球在世界上均属一流,国家却散了。去年南斯拉夫男篮在美国本土击败美国队,并最终拿了世锦赛冠军,他们的国家却改了名称。
在强硬的政治和现实的经济面前,体育无足轻重。
爱国是无条件的,但为国效力当然应该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