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海斗深渊科考试验队探万米深渊后胜利返航

导读:

中国日报10月17日电(记者 张之豪)海斗深渊科考试验队于2018年8月24日从三亚出发,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

中国日报10月17日电(记者 张之豪)海斗深渊科考试验队于2018年8月24日从三亚出发,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预研项目“深海智能装备发展预先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科技任务,于10月16日返回三亚,历时54天,胜利完成了深海装备海试和科考作业任务。

海斗深渊科考试验队共有成员59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诺亦腾海洋科技研究院、青岛华洋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西安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海恒生电讯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蓝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长荣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了航次备航和试验装备研制。

科考试验队秉承“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理念,从深海装备与技术、地球物理、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及物理海洋等多个学科方向,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87个站位和504公里测深测线作业,包括:

1. 利用电视抓斗完成了8个站位的取样作业,样品抓取率达100%,岩石样品总重约409千克;搭载的高清摄像机、高清相机、CTD等传感器,获得了海底清晰视频影像以及温盐深数据;电视抓斗与船舶动力定位、绞车系统、供电、高压输变电、光纤通信等协同作业的成功,表明探索一号科考作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 两台海翼7000米级深海滑翔机分别连续工作26天与20天,一共航行1448公里,下潜102个周期,下潜深度超过5000米的周期56个,其中超过7000米的下潜周期15个,最大下潜深度7076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的滑翔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滑翔机。

3. 海斗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共完成了7次下潜,验证了多项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关键技术;开展了面向科学的深渊科考应用,完成了深渊近海底远距离、长时间的机动作业;利用光纤传输,实时获取了全海深CTD数据,实现了全海深高清视频直播,开展了基于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深度精确探测及最深点搜索。

4. 天涯、海角、万泉和原位实验号全海深着陆器共计完成34个潜次的作业,20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最大下潜深度10918米,单次下潜最长作业时间26天。完成了全海深浮力材、固态锂电池、镁海水燃料电池、全海深陶瓷耐压舱高清摄像系统、全海深透明陶瓷视窗高清摄像系统、全海深声学定位信标、声学释放器、水密连接器以及照明灯阵等搭载试验;开展了CTD测量,声频监测,大生物、微生物、沉积物采样,碳源利用沉积物原位培养实验等科考作业,以及海底标志物布放与定位、着陆器潜浮轨迹测量。

5.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完成了4次着陆器着底位置定位;完成了挑战者深渊海域504公里的船载多波束测深,及5000米级至万米级局部海底地形,尤其是海底凹陷区的高分辨地形数据;通过人工气爆震源试验验证了气相爆轰高能环保人工震源设计原理及船载布放的技术可行性;完成了11次被动源OBS布放和5次主动源OBS布放回收。

6. LADCP共完成9次作业,获得了马里亚纳海沟与雅浦海沟之间关键通道断面的海流数据和CTD数据。

在近两个月的科考试验过程中,科考试验队遭遇3次台风的干扰,经历了多次装备故障的困难,但大家将坚定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以精湛的技术、无畏的勇气、拼搏的干劲胜利完成了科考任务。通过能源、材料、通信等技术及作业装备和平台的试验验证与科学应用,为深海智能装备研制和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海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选址决策的依据,为深渊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样品的保证,表明中国科研人员可以在深海深渊领域开展全方位的装备海试、科学考察工作,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