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信息发布网 > 科技 >

“洋姐姐”为智障妹赴汉学特教

导读:

“洋姐姐”为智障妹赴汉学特教

“洋姐姐”为智障妹赴汉学特教

  

“洋姐姐”为智障妹赴汉学特教

  在武昌培智中心,每周三都会有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到这里和智障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该校校长王霞说:“这个女孩中文名字叫俞凯莉,她的亲妹妹是个‘唐氏综合症’患者,为了治好妹妹,她每周都到我们这里来做义工。”

  “洋姐姐”千里迢迢学打鼓

  听了王霞的介绍,记者马上给俞凯莉打电话。

  电话一通,以为打错了,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和一般中国人说话没有多大区别。“你好,我是俞凯莉,请问你是谁?”听说记者要采访她,俞凯莉开心地笑了起来:“好啊,不过我不知道该跟你们说什么。我觉得做义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啊。”

  昨日上午9时,记者赶到武昌培智中心。老远,就听到学校二楼传来“咚咚”的擂鼓声,门卫师傅说:“你们来采访俞凯莉的吧,她很早就来了,正和孩子一起打鼓呢。”

  培智中心,有一只“糖宝宝乐队”,是该校几个“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组成的。在孩子们菱形站位中,一个个子很高,稍显羞涩的美国女孩,正在领队的带领下,一板一眼地打着鼓。“咚咚咚”、“咚咚咚”,她一边打,一边转头向旁边的孩子“偷艺”。偶尔打错了,她还调皮地吐着舌头。

  “俞凯莉在我这里学打鼓才3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学校鼓乐老师杨军介绍这位“洋徒弟”。“她非常尊重孩子,也很有爱心。我们的孩子现在都叫她‘洋姐姐’。”

  一节完毕,杨军喊停。俞凯莉长吁了一口气,不过她很快又被旁边的几个女学生围住了:“洋姐姐,请你帮我把辫子整理一下。”、“洋姐姐,我要吃糖!”“好好好,不过你们要一个个的来。”俞凯莉微笑着,满足着孩子们一个个的要求。

  看到有记者拍照,俞凯莉羞涩地拉着一帮孩子,一起摆起POSE。

  治妹心切决定到汉研究特教

  “我的英文名字叫Caeli,来自美国爱荷华州密苏里。”俞凯莉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父亲是一个农场主,家里还有一个妹妹Kendra。但不幸的是,她生下来就是一个‘唐氏综合症’患者。”

  妹妹智力有障碍,姐姐非常心疼。在美国,她只要有时间就到处找医生询问,有没有治疗“唐氏综合症”的办法,但是得到的答案都是NO。不过也有朋友告诉她,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度,中医非常神秘。也许有中国人可以解决妹妹的这个问题。

  2004年,成绩优异的俞凯莉被美国明德大学录取。本来,她在高中时学的是法语,但是在明德大学,很多人都在选修中文。考虑到朋友说的话,她也毫不犹豫地报了中文选修课。

  2006年1月,俞凯莉和部分同学一起到杭州参加一个月的学习。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中国人的热情让我再次坚信,一定有治疗妹妹的办法。”俞凯莉说。

  2007年秋天,又一个到中国学习的机会来了。当时,美国和中国有一个奖学金计划,美方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到中国学习。她马上给学校递交了申请,希望到中国学习特殊教育。

  2008年5月,计划批准下来。俞凯莉和其他70名美国学生一起到中国,她选择的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特殊教育。

  坐804路公汽的美女义工

  还在美国的时候,她的老师就给她介绍了几所武汉的特殊教育中心,其中一所是位于水果湖的一家自闭症康复中心。在这个中心,她最初帮着做翻译,然后帮忙培训一些2到5岁的自闭症孩子。

  不忙的时候,她就走访武汉市盲校、聋校等地,了解老师和学生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她想打听到有关“唐氏综合症”的治疗办法。

  一个多月后,她和华师的一个同学一起到武昌培智中心参观。第一眼,她就看到一帮和妹妹一样的孩子正在欢快地打鼓。“我太惊讶了。”俞凯莉说,“没有想到,这些孩子这么喜欢打鼓。”校长王霞告诉她,打鼓也是“唐氏综合症”患儿的康复办法之一。俞凯莉激动了,她央求王霞,希望以后能每周到这里来做义工,顺便学习老师的方法。王霞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美国女孩的要求。

  从那以后,每周三俞凯莉都会准时赶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上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鼓乐课等。在和孩子们交流时,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干妹妹”、“干弟弟”。

  “我身体不太好,平时很想家,想妹妹。但是一想到我能学到知识,回家帮妹妹康复,就有劲头。”俞凯莉说,“每次到这里来,我都会坐804路公共汽车。饿了就吃热干面,我很喜欢武汉。”

  将回国参加妹妹毕业典礼

  俞凯莉说,到中国来,她很舍不得妹妹。“她现在每天都很忙。但是我每周都要和她视频聊天3次,一次至少20分钟。”

  虽然从小患病,但妹妹在家里也没有受到特别的“照顾”。“很多人家的孩子患了病,孩子都很痛苦。但是我妹妹很幸福,因为我父母都很有爱心,我家的环境很愉快。”

  妹妹喜欢画画,俞凯莉就经常给她买画册;妹妹喜欢诗歌,她就专程从中国给她寄诗歌回去;妹妹喜欢当老师,于是在家里她就经常扮演学生,让妹妹“教训”。“她画画很有意思,我每次都是她作品的第一读者。”俞凯莉笑着说:“可惜在美国,不知道哪里有卖鼓的,要不我也要给她买一个,每天敲打。”

  下个月,妹妹就要高中毕业了,俞凯莉已经决定回国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对于这样的智障孩子,受教育非常重要。我希望妹妹能够上大学,甚至读博士。”

  给妹妹带回一个中文名字

  上周一,培智中心4年级学生唐彭写了一篇特别的作文《班里来了个洋姐姐》。文章虽然不精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智障孩子对俞凯莉的喜欢。“她和我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一起上课。我第一次这么近和外国人交流。没有想到,外国人是这么亲切。我觉得这个‘洋姐姐’和我们是一家人。”

  滕春玉目前是华中师大特殊教育研一的学生,和俞凯莉是同班同学。从去年开始,她就联系武昌培智中心,做一个叫《鼓乐课程教材开发》的课题。也正是在这里,他和俞凯莉不期而遇,以后二人成了好朋友。“俞凯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美国女孩。”滕春玉说,“她喜欢智障孩子,每次和我一起过来的时候,总是不停地问我有关孩子的问题。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她。”